一面印着“公正司法,执法为民”的锦旗,承载着一位七旬孤寡老人的满心感激。近日,老人高某专程来到兴仁法庭,将锦旗亲手交到承办法官手中——这背后,是兴仁法庭用司法智慧与人文关怀,帮他追回二十万元妻儿死亡赔偿金,彻底化解晚年生活焦虑的温暖故事。
故事的起点,是一起特殊的民间借贷纠纷。高某早年因交通事故痛失妻儿,此次被拖欠的二十万元,正是妻儿的部分死亡赔偿金。年逾七旬的他无依无靠,这笔钱不仅是对妻儿的念想,更是支撑晚年生活的“救命钱”。面对朋友的拖欠,缺乏法律知识、情绪本就脆弱的高某陷入焦灼,最终只能向兴仁法庭求助。
案件事实清晰、权利义务关系明确,若仅从“办案”角度出发,出具一纸判决并非难事。但承办法官敏锐地意识到,对高某这样的孤寡老人而言,“案结”远不够,“事了、心暖”才是关键——快速拿到欠款、彻底消除后顾之忧,才能真正帮他卸下重担。为此,法官放弃“就案办案”,将工作重心放在了耐心细致的调解上。
调解过程中,法官一方面直面欠款人,用通俗的语言释明法理:“拖欠的不仅是钱,更是老人晚年的安稳,拒不履行不仅会面临法律责任,更违背情理。” 同时引导其换位思考,体会高某“失亲又失钱”的双重困境;另一方面,法官反复与高某沟通,逐环节解释诉讼流程,详细说明调解书的法律效力,一点点抚平他因“不懂法”产生的不安:“您放心,我们会全程盯着,保证您的钱能顺利拿回来。”
最终,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,欠款人终于认清责任,承诺按期履行还款义务。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——为了让高某彻底安心,兴仁法庭主动延伸服务,在约定的履行日提供“见证履行”服务。在庄严的法庭内,欠款人当场将二十万元全额交付,高某亲手写下收条,每一个环节都在法官的见证下清晰完成。这场“有仪式感”的履行,不仅让调解书的内容落到实处,更用司法的权威给了高某一颗“定心丸”,彻底打消了他“日后再出麻烦”的最后一丝顾虑。
“拿到钱的那一刻,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。”高某握着法官的手反复道谢。而这起案件的圆满解决,正是兴仁法庭践行“司法为民”宗旨的生动缩影——不仅要守住法律的底线,更要贴近群众的需求,用有温度的司法,为像高某这样的特殊群体撑起“保护伞”,守护好每一份“夕阳红”。(通讯员 卢佳琳)